来源:雪球App,作者: 终身黑白,(https://xueqiu.com/1643044849/221922355)
注明:本文大多资料来自于——《十亿美金的教训》一书。
本文语音版(上)
本文语音版(下)
上个周写双汇的时候,我说企业的观察其实就三个方向,上游看供给,下游看需求,一个稳定的管理层又是这一切的根基,并用51.com举了一个例子,这一下引起了很多老互联网用户的回忆,今天也没啥大事,我们就来聊聊51.com的故事
2005-2008年,51.com可谓是最火爆的社交网站,在那个没有微信,微博,校内网的时代,51是遥遥领先的社交王者,如果51坚持做社交,大概率会在当前的互联网留有一席之地。
说起51.com,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庞升东、一个是张剑福,我们先从张剑福说起。
张剑福网上的公开照片并不多,黑白好不容易找到一张,下面这个有点小豁牙,眼睛不太大,看似笑哈哈的小伙,就是张剑福,虽然长相略显普通但是他的经历却很传奇。
张剑福1982年出生于福建南平,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进入社会闯荡,卖过医疗器械,混过迪厅酒吧,留过杀马特的发型,也暗恋过漂亮村花,当然作为80后自然也成为了最早一批接触互联网的人。
看到这里张剑福好像和我们普通80后没什么区别,他的传奇人生是如何开始的?我们接着往下聊。
那时候去网吧或者说电脑室,大部分人都是,上QQ,加好友,问个对方地址,然后成为笔友,当和黑白一样的80后,还沉积在每天从门房大爷那里找女笔友的来信时。
聪明的小豁豁牙张剑福,却生出一个念头,每次加了好友都要机械化的介绍一遍自己,这是不是太麻烦了?能不能做一个个人描述网站,这样新网友就能更快的了解自己了,我们80后帅气的杀马特发型,也更容易被别人看见。
说干就干,经过长期的准备,2003年10770.com诞生了。
张剑福给10770定位是“个人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日记、相册、音乐盒、通讯录、记事本、收藏夹等一站式储存功能。
这个想法竟然比QQ空间还早推出了2年。果然文化不是成功的障碍,想象力才是。
互联网大佬们的初期都是缝缝补补,马化腾曾经在QQ上假装美女和别人聊天,刘强东也曾睡地板当客服,张剑福也不列外。
网站创办初期功能还不完善,更没什么钱请人,于是10770的员工列表如下,客户服务:张剑福,技术支持:张剑福,对外商务:张剑福,策划总监:张剑福。就这样身兼多职,一边完善网站,同时也听取用户的建议。
这一天客户服务张剑福,给策划总监张剑福传达了多名用户的建议,能不能在个人页面加上留言板,这样我们就可以给心爱的女孩展示高超的文采了。
策划总监张剑福听过后非常认可,马上要求技术支持张剑福连夜实现了这个功能。
正是这种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服务态度,让10770的用户迅速增加。2005年的时候10770的用户已经达到20万。
在当时那个互联网还不算特别普及的阶段,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张剑福靠用户的VIP付费,已经可以获得每月10万元的收入。
10万元,这对一个80后来说可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小伙内心难免有些骄傲,10万元月薪,早晨吃面加几个蛋才合适?
骄傲归骄傲,张剑福也开始感受到有些力不从心,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既没有管理经验,也没有资金支持,全靠一人分饰多角的张剑福感觉有些举步维艰。
这个时候一个日后改变他命运的人,正踩着七彩祥云向张剑福奔来。
12005年6月,一篇《一个老站长说:我是如何通过网络赚来几百万》的文章在网上被疯狂转载。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叫庞升东的站长的网络创业经历。
庞升东1977年出生于浙江的一个农村家庭,母亲是个农民,父亲是个木匠,庞升东家境虽然一般,但是却是一个自信的男人,日后他将一次次的为我们展示他果断勇敢的能力。
庞升东和互联网的亲密接触,开始于王菲和那英合唱《相约1998》的年代,那一年他看完春晚,就加入了中国第一家网络公司——马云的中国黄页,担任的职位是业务员。
接触互联网后庞升东才意识到,我的乖乖,这钱也太好赚了,不能让马老板一个人赚。这时候庞升东做事果断勇敢的隐藏技能已经准备完毕。
他的耳边一次次响起了马老板常说的名言:
你穷,是因为你没有野心。
不要等到明天,明天太遥远,今天就行动。
于是,他辞职了。
1999年开始,庞升东自己建立了多个网站,并且通过互联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完成了100万的小目标,看了看自己的技能列表好像又到了释放技能的时候,环顾四周庞升东嗅到了房地产的机会,成为了炒房一族,这一次经历,让他从百万富翁变成了千万富翁。
好男人就是这样不忘初心,炒房赚到千万资产后,庞升东还是惦记着回到互联网行业,于是他又果断决定卖出手中的所有房产,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从初中就相识的媳妇时,媳妇犹豫了一会,又看了看自己说:我相信你的眼光。
于是庞升东再次回到了互联网行业。
上面那篇被疯狂转载的《一个老站长说:我是如何通过网络赚来几百万》的文章既是庞升东的自述,其实也是一个软性的招聘广告。
庞升东自知对复杂的网络知识还很欠缺,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一起创业,又舍不得花太多钱去招聘,于是写下了这篇长文,文章里又融合嵌入了自己的邮箱和其他联系方式,这样一来这篇被几千家网站疯狂转载的文章,也间接成为了庞升东的招聘广告。
他不仅由此招募了自己的团队成员,还因此认识了另外一位创业伙伴——王兴华。
王兴华20 世纪80年代曾代表中科院工作,1993年下海开发智能拼音系统,赚到第一桶金后还参与创建了用友华表软件公司,这家公司也是目前上市企业用友网络的子公司之一,
2005年6月正值王兴华工作变动,需要作出新的选择,这时正好看到了庞升东的文章,感觉和自己的理念极为相符,立刻给庞升东打了电话,这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双方都很满意,王兴华的管理和技术经验都非常丰富,这正是庞升东所需要的,而庞升东也能给王兴华大展拳脚的机会。
第二天王兴华就飞往上海,两人又在宾馆谈了七八个小时,2005年7月王兴华正式加入庞升东的团队负责管理和运营,并举家搬往上海。
就这样庞升东用一篇文章吸引来了一位优秀的合伙人,这件事也再次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首先你要自己相信,才会有机会看见。
平心而论如果是我,我真的不会相信一篇文章能吸引到一个优秀的合伙人,必然也会因为自己的这个悲观的看法,错过一个好机会。
2早在几个月前庞升东耗资98万购得域名51.com,这即代表了庞升东对这个域名的喜好,一定程度上也是庞升东对重回互联网要有一番作为态度的展现。
团队有了,朗朗上口的域名也有了,现在还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这个时候发展迅速的10770吸引了庞升东的目标,他提议用100万买下张剑福的10770,并且邀请张剑福合伙一起创办新公司51网。
这个时候的张剑福正因为早餐加几个蛋和自己无法为日益壮大的10770提供技术服务的事情而烦恼,庞升东的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他的认可,于是便答应了100万现金和51网部分股权的卖出条件。
这个时候51的核心团队形成了,由果断勇敢的果敢王——庞升东出资、80后小豁牙——张剑福提供10770网站,以及业界技术大拿——王兴华负责日后的技术支持和运营。
但这个迅速组成的F3组合,看似完美的外表现实则布满了裂痕。
张剑福自然也把自己当做了联合创始人,认为51是延续了自己10770的升级版,自己对51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在早期的多次采访中张剑福都表达了51只是10770换了域名和做了部分升级。
而在庞升东心中,给了张剑福小部分股权只是当初收购的条件,没有自己的大量投资10770不可能升级成为51.com,在话语权上自己当然掌握绝对主导权。
正是两人对自身和对方的定位差异,也为日后埋下了潜在的隐患。
让被收购对象的创始人成为新团队的主要成员,这在商业发展中算是一个禁忌,这种情况下往往都出现互相定位不清晰的局面,新团队的领导人觉得自己应该掌握主导权,被收购企业的原创始人则认为自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我们看大部分收购,要么像腾讯一样,基本不参与,保持你之前的状态,只给你一些扶持,要么像阿里一样,把以往的整个团队都替换掉,很少有融合到一起又成功的例子。
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黄光裕和陈晓之争,黄光裕在完成国美对永乐的收购后,将永乐的前CEO陈晓也请进了国美的董事会,但陈晓却成为了日后反黄阵营的领军人物。
3当然大部分合作还是有蜜月期的,在51初期大家一心发展,庞升东和张剑福互相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也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并且很快公司就迎来了一件大利好。
2005年12月,在51成立的4个月后,庞升东应邀参加在上海四季酒店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当时参会的还有100多家风投机构。
深知这次机会重要性的庞升东再次释放了自己果敢王敢想敢做的技能,他带着王兴华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印制了几十本商业计划书。
大会9点30分开始,就在投资方即将到达会场的前几分钟,他们迅速的把提前准备好的计划书,放在了前4排VIP嘉宾的桌子上。
这个时候大会即将开始,工作人员也来不及收走资料,嘉宾一落座,还以为51是本次大会重点推荐的企业。
后面事情的发展确实如庞升东所料,没多少人爱听别人讲话,桌面上的资料大家无聊的时候总要翻一翻,这份计划书,也确实引起了红杉中国创始人之一张帆的注意。
第二天红杉中国的另一位合伙人沈南鹏就给庞升东发来了消息,表示他们对投资51很感兴趣。
几天后沈南鹏和庞升东相约见面,互换名片的时候,庞升东又拿出了自己的另一个杀手锏,像街边牛皮癣广告一样的名片,双手递给对方,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51的运营数字。
显然这看着有些辣眼睛的名片,确实也吸睛,沈南鹏很快被上面一条数据吸引:51.com刚刚成立四个月,已经有500万注册用户。
随后几个小时的会谈双方都很满意,不久之后51第一轮融资完成,红杉资本投入600万美元。
这可是好几千万人民币,公司的两大土豪庞升东和王兴华没见过,白手起家的张剑福更是没见过,现在他的烦恼已经不是早餐吃几个蛋的问题,这么大一笔钱,是认可,也是压力。
不得不承认,51早期的神速发展,张剑福确实功不可没,作为从我们80后杀马特团体里单飞的男人,他很了解当时年轻人的想法,对底层互联网人群的心理需求有着精准的把握。
很快51就把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于,三四线城市那些不能在家上网的互联网人群。
这些年轻人,大多没电脑,业余时间无事可做更沉迷网络,也需要把照片、喜欢的音乐和日志存放在网络上。更重要的是经常更换工作环境的他们,对网络社交的需求度也更高,迫切需要一个展示自我,结交朋友的网络平台。
这些结论早在2003年张剑福就已经得出,当时10770的全称是“个人数据库”。希望可以让年轻人能把更多的个人信息存储在10770的网站上。
只是奈何当时的张剑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扩容服务器和提供宽带支持,现在终于轮到张剑福展示自己在杀马特天团卧底十多年的经验总结了。
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类似网站,但和他们不同的是,张剑福力主要引导用户多上传足够多的信息。
他认为,这不仅能让用户的社交页面更具价值,同时上传的信息越多也意味着未来这些用户转换去其他平台的成本越高,对用户的黏贴性自然就更强。
同时因为用户定位是没有电脑的互联网人群,51也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网吧推广团队,为各地网吧提供51鼠标垫、51海报和51文化衫等产品。
精准的人群定位,加上庞升东带来的资本加持,以及更易传播的域名和更稳定的服务器,51的用户量也开始飙升。然而这也为51日后埋下了另一个隐患。
42005年擅长“照猫画虎”的腾讯也推出了QQ空间,相比51网QQ空间拥有QQ这个流量入口,同样也是发展迅速。
双方的竞争你来我往,QQ有Q币充值更方便,51也建立了专门的网吧支付系统,在全国80%的网吧都可以完成对51的充值。
同时腾讯每推出一个新功能,51也会马上推出类似的功能,51秀、51商城、51群组、51问问。
不仅功能上实现了不落后于腾讯,细节上还做了很多改变。
比如每当新用户完成注册51,系统都会多次提醒把ID和密码记录下来,而且会有3个异性用户分别邀请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实际上这3个异性用户都是系统管理员,未的是落实张剑福引导用户多上传资料的理念。
同时51在个人用户管理中心提供了常用网址和各种软件的下载链接,并支持用户添加更多自己喜欢的网址。而且还加入了用户推荐功能,会为用户推荐相同出生日期或相同爱好的异性网友。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连黑白这么成熟稳重且专一的男人,当年好像也一不小心注册过。
一时之间51在和腾讯的竞争中完全不落下风,当时很多风投机构对51都非常感兴趣,在各个网吧的抽样调查中,甚至发现不少网吧51用户高出当时QQ空间的用户。
这份成绩,也让庞升东和他所创办的51一跃成为了当年互联网中的标志性公司。
5随着51的用户越来越多,庞升东的内心也越来越膨胀,人一旦双脚开始离地了,智商就无法占领高地了,于是51又开始了一系列的迷之操作。
2007年51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7000多万,在当时互联网的普及状态下,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了。这个时候团队也开始出现分歧,虽然51的用户还在继续增加,但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
和QQ空间不同,51没有QQ这个庞大用户入口,虽然期间51也搞过一些营销手段,比如51用户登录后,在管理中心会收到系统建议:“为了方便您记忆,请将您的51主页地址填在QQ资料里。”以此来引导用户通过QQ传播51,但显然效果不太明显。
毕竟对于QQ用户来说直接进入QQ空间还是要方便一些。
正因为知道自己的51网和腾讯相比缺少稳定流量入口的劣势,庞升东也更执着于在细节上打败腾讯,比如在51空间的访问速度方面,庞升东的定义是:哪怕比QQ空间快一秒,在竞争中也是一种优势。
但快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带来的就是巨大的成本压力。
这也使得2007年的51虽然通过各种增值服务和广告已经具有破百万美元的收入,但依然没有形成收支平衡。
这种花钱如流水的对服务器和宽带的高投入的运营方式,使得管理层开始出现分歧,团队中的一些骨干陆续选择了离开。
相比团队的分歧,还有一个更难的问题摆在庞升东的面前,当初主要服务三四线城市无电脑年轻人的定位,看似能快速吸引用户,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弊端。
现在的状况是用户虽多,但用户消费能力很差,看似用户不断增长,但投入也不断增加,最后表面繁荣下,却没带来应有的回报,企业还在亏钱。
51的管理团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是把盘子做大,还是去低端化然后专注发展高端人群。
在51团队犹豫不决的时候,2007年6月,51的盖世英雄红杉中国又帮51完成了第二轮融资,这一次引进的都是业界大佬,Intel资本、SIG海纳亚洲和红点创投。
Intel在宽带和服务器上可以为51提供很大的帮助,而红点创投当时是另一个著名社交网站Myspace的独家投资商,可以带来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更多的资本进入解决了51的燃眉之急,但是赚钱问题也被提上日程,于是51团队痛下决心,未来重点放在了去低端化,去草根化,向高质量人群转移。
51在战略选择上的第一次大转变结果如何呢?我们接着往下聊。
早期张剑福对底层互联网人群的心理需求把握确实精准,这确实为51带来了用户群体的快速增长,但一些负面因素也慢慢展现了出来,用户基数大硬件和宽带的需求成本大,但是草根人群的消费能力低,企业一直无法达到稳定的收支平衡。
同时早期为了吸引用户,51网默许甚至设计网站时也更倾向于“异性相吸”的擦边球。
可是这个模式最终被证明既不能赚钱,负面口碑又很难让企业上市变现,因为迟迟无法让51达成收支平衡,张剑福在51内部对产品的主导权也开始逐步缩小,2008年的上半年,张剑福称病离开了公司。
孩子的亲妈离家出走,本想着耍个性子早晚还得被请回来,没想到的是果敢王庞升东又一次触发了自己果断选择的技能,直接给张剑福来了个铁板炒鱿鱼。
很快就有新人进入管理团队顶替了张剑福的工作,顶替他的人是姚永和。
姚永和是51之前收购的虚拟形象技术公司Pixoart的创始人,美籍华人,20世纪90年代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硅谷创办了2家企业,均被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收购。
这份履历看起来至少要比张剑福更令资本市场信服一些,之前推动51收购Pixoart的就是红杉资本,红杉也是51的重要投资人,这一切基本也是水到渠成。
6来了新资本,换了掌舵人,也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这个时候庞升东的耳边响起了一首音乐,越来越好,唻唻唻唻。
但现实的情况如我之前陪读《竞争优势》一文中所说:
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一旦大量资源投入形成了方向,未来想更换方向,既无法快速改变,也很难立竿见影。
所谓船大难掉头,去低端化谈何容易,听起来是一句口号,执行起来,产品构架、企业文化、用户使用界面都要改变。
比如以往51的定位是20岁左右的年轻用户,这个年纪的用户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51网的推送内容也主要是火星文和非主流文化。
为了去低端化,51网的推送机制开始更加迎合30+的人群,这首先导致的是对年轻用户的黏贴度下降,造成了部分用户流失,并且30多岁的用户虽然消费能力增加,但对51设计的一些产品比如51秀之类的又不那么感兴趣。
总之是51的产品之前是按年轻人的消费理念设计的,现在虽然吸引了一些30+消费能力更强的人群,产品设计的理念又不符合这个人群的喜好。
这就像单身汉进了女士内衣店,看着来了人,但没法变现。无论管理团队怎么使劲,收入一直上不去。
这个时候,51的裂痕也被逐渐放大,张剑福失去了产品的主导权,自然不甘心,他认为没有自己的10770作为基础,51不会有今天。
而庞升东则认为没有自己的资本运作,10770早就会消失在互联网的浪潮中。
慢慢的公司形成了2个派系,一派是张剑福主导的产品团队,虽然张剑福暂时因病离职,但是企业的股权还在,并且产品团队的很多人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一派是庞升东主导的市场和销售团队。
在内部摩擦越来越严重的同时,外患也来了。
这个时候开心网横空出世,依靠抢车位、好友买卖等游戏开始迅速抢占白领用户。
焦急的庞升东也意识到问题,认为以往51秀,听歌,写火星文的模式已经过时了,51的团队上下一致认为游戏社交才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于是51开始快速改变赛道,短期内一共引进了一百多款游戏,为了追求速度,大部分游戏也没有认真审核,重复且低质量的游戏很多,这些游戏虽然短时间吸引了51用户的注意,但是耐玩程度很低。
这造成了一个更严重的负面影响,51通过大量引进游戏,把自己的一大批空间用户培养成了游戏用户,然而51的游戏质量基本又参差不齐,当51的游戏不在好玩的时候,这些用户就开始转向其他平台,再一次造成了大量用户流失。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竟成了51想尽办法吸引用户,然后把用户培养成游戏玩家,再送给竞争对手。
这个时候的51网骑虎难下,既放弃了自己擅长的,又没做好别人擅长的。
好在51网的用户基数还在,还是一块别人惦记的肥肉,在51团队焦头烂额的时候,又一次迎来了救世主。
巨人网络的史玉柱脚踏七彩祥云,手握大把钞票,出现在了庞升东的面前,最终以5100万美元的高昂价格,买下了51往25%的股权。
随后史玉柱还雄心勃勃的表示:51的发展非常高速、规模紧跟腾讯,大概2010年前后就会在纳斯达克上市。
史玉柱入住并且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51看好,也把51的关注度推向了顶点。
毕竟当年的史玉柱可谓是家喻户晓,如果你是网瘾少年,可能玩过游戏征途,如果你是中老年人,可能买过脑白金,如果你是一个创业青年,可能听过他破产后又再创辉煌的传奇创业经历,那个年代史玉柱可谓一个征服了老中青三代人的男人。
7春风得意马蹄疾,资本大佬全凑齐。要用户有用户,又有天才史玉柱,这一次所有人都相信51网要腾飞了,然而结果再一次让人大跌眼镜。
史玉柱入住后庞升东的股权经过多次稀释已经不是第一大股东,这使得他本人对公司的归属感有所下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多次表示:创业前期很辛苦、产品、融资、策略、招聘都要亲力亲为,很少休息,现在想偷懒一下。
这个时候虽然51的团队迅速扩张到了500多人,更大的团队不仅没有执行力上升,却让决策变的繁琐臃肿。
创始人的漫不经心、战略方向上的左右摇摆,团队的效率低下,51开始再次停滞不前。
趁你病,要你命,资本市场就是这么残酷,这个时候51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腾讯,也发起了全力反击。
当时的腾讯给每个主要的竞争对手都安排了一个对应的小组,以此保证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相比其他团队的2、3人,反51的团队人数最多时有20多人,可见腾讯对51的重视。
51的崛起主要有几个原因,
1.网页版的社交服务对即时通讯软件是一个良性的补充。
2.51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切入点。
3.51虽然和Qzone几乎同时发布,但是起初腾讯并没有把Qzone当成核心产品。
本书《十亿美金的教训》作者采访了多名腾讯老员工,2006年前Qzone在腾讯只属于实验性部门,甚至有一段日子Qzone是腾讯内部公认的“收留所”,其他项目淘汰的员工基本都会安排到Qzone。
后期随着51的快速发展,首先是市场部的调研反馈中发现,很多网吧QQ用户甚至不如51用户多。
并且51长期从腾讯挖人,对于腾讯的技术人才一般都是给予高于腾讯同类职位15%的工资和福利,这也让腾讯不得不重视对方。
这里面最著名的是孙宇扬,他几乎单枪匹马挽救了腾讯的棋牌项目,并领导腾讯的游戏大厅超过联众成为休闲游戏的第一平台,后来也被51挖走。
种种积怨终于在2008年底爆发。
2008年11月9日腾讯以“违反竞业禁止合同”为由起诉了15名离职员工,而这15人全部是进入了51网的员工。
随后,能显示QQip地址的外挂软件彩虹QQ,也被证明是51所为。
虽然庞升东发布了声援员工的声明,但同时也宣布了终止擦边软件彩虹QQ的开发。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打铁还得自身硬,腾讯也在紧罗密布的对Qzone进行改进升级。从各部分调来了优秀的技术人员,对构架进行了重建,重构后的Qzone打开速度比51还要快很多,而且提供更多的精美模板,这使得用户体验一下就反超了51。
8时间来到2009年中,随着Qzone的流量迅速上升,51的网站流量也开始下滑,而投资方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在投资方看来,51有1亿注册用户,每人每年花费5毛钱,一年也应该有5000万的收入。
尽管团队不断向投资方解释,这里面活跃用户和愿意消费的用户不过千万级别,但来自投资方的反馈是,不听,不听,小庞念经,必须给我赚钱。
迫于投资方的压力,随后51推出了大量增值服务,但是依然是反响平平。
51是一家总会被幸运女神眷顾的企业,每次到了危急时刻,总会有一些可以让企业发生转机的事情出现。
2008年网页游戏市场开始崛起,由于51的用户量巨大,并且也符合页游用户属性,不少页游厂商上门来寻找合作。
按说这对51是天大的好事,不用费劲转型了,现有用户直接就可以流量变现。
而这个时候51又一次做出了战略上的错误选择。
这时庞升东一心想把51的流量留给还在开发的51game游戏大厅, 于是拒绝了这些变现合作,从而导致这些精准流量都被浪费掉了。
然而终于等到51game成功发布时,这个被庞升东寄予厚望的产品,带来的却是巨大的失望,在线人数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对于失败,事后总结主要有几个原因。
1.当时腾讯游戏大厅已经抢占了大量的用户。
2.51game并没有什么创新,和腾讯游戏大厅相比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因此用户也没有转移平台的动力。
3.51的用户偏年轻化,对棋牌游戏没那么大兴趣。
重大的战略决策错一次还有情可原,能像51这样一错再错的也是少见,至此51的迷之操作还没结束。
当时的51既错过了页游市场,也没能杀入棋牌游戏,这时候51还有最后一丝希望,就是端游。
庞升东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表示,他很早就喜欢玩劲舞团,曾经连续9天在网吧玩游戏,玩到凌晨3点。
当拿到史玉柱的投资后,庞升东更是立刻决定亲自带领团队,去开发一款和劲舞团类似的游戏——51炫舞。
理论上来说51的用户群体和劲舞团类游戏是重合的,投资51的巨人也有游戏开发经验,这事成功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但结果是,在让人失望这件事上,51从来没让人失望过,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失败的命运。
2009年7月3日,名为《51新炫舞》的大型舞蹈类网游在51上线,但由于上线仓促游戏完成度有限,连名字都和腾讯的《QQ炫舞》类似,这款游戏也没激起太大浪花。
既游戏大厅之后,端游市场再次失败,这时候的51才回过神来,又想起了当初被自己拒绝的页游市场。
可当初对页游厂商爱答不理,也导致51错过了最好的进入页游市场的时机。
一系列的迷之操作下来,现在轮到庞升东在51的权威性大幅下降了。
于是隐忍了很久的张剑福瞅准时机再次出山,首先做的便是下线大量质量不高的第三方应用。
这些分散流量且质量低下的第三方应用下线后,51回归了最初的社交属性,很多用户重新回来更新日志,据说51的用户活跃度在一段时间翻了一番。
但好景不长毕竟时过境迁,网络用户的上网习惯早已不是2005年的那个时代,很多人回来怀旧了一波,然后便匆匆离开。
错过了紧跟时代的最好时机,张剑福的一系列的举措也没能挽回51的颓势,从此51也退出了互联网第一梯队的舞台。
现在打开51.com已经变成了一个页游为主的网站,这个曾经和腾讯并驾齐驱的社交王者,手握一把好牌,却走到今天这地步,也难免让人唏嘘。
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家企业的成长充满了变数,既有资本的干扰,也有竞争对手的压力,自身的决策也很重要,可能某一个选择错误,带来的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我们要知道风险投资和股市投资本就是两个概念,在股市我们很难有风投那样的高赔率,对于风投机构对一次错十次也没关系,因为对一次他们就有几十上百倍的收益。
而我们作为股市投资者,其实赔率很低,哪怕承担了高风险,能买到一个几倍涨幅的企业也就顶天了,对于一些成长初期的企业,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可能一个决策失误就从此销声匿迹,所以在A股投资我们应该更追求确定性,放弃看似的高风险高回报,今天就聊这么多,我们下期见。
@今日话题 $腾讯控股(00700)$ $阿里巴巴(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