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籍千亩”是中国西周晚期的重要历史事件,通常与周宣王时期的社会经济制度变革联系在一起。该事件的核心内容,是周王朝停止了通过动员民力耕作公田以供祭祀[1]的“籍田制度”[2],即所谓“籍千亩”。学界一般认为,这一变化反映了井田制逐步瓦解以及封建土地关系萌芽的历史趋势。[3]
历史背景[编辑]
西周时期,王室在宗庙祭祀和国家礼制中占有核心地位。为保证祭祀所需,周天子设有“籍田”,由贵族和民众共同耕作,以供奉上帝与天神,象征王权的神授合法性。[1]
然而,到西周末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奴隶反抗的加剧,井田制的强制劳役逐渐难以维持。公田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现荒废,旧有制度受到冲击。[3]
文献记载[编辑]
有关“不籍千亩”的记载见于多种先秦文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提及周宣王放弃籍田祭祀,并于周宣王三十九年于千亩战败[4]。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宣王停止籍田,遭虢文公劝谏未果,后在千亩之战中败于姜戎[5]。
《竹书纪年》则称宣王二十九年即“初不藉千亩”[6]。
《国语·周语上》详细描述了虢文公的劝谏,强调废止籍田将导致祭祀缺乏供奉、民众负担加重,并预示不利后果[7]。
这些资料在具体纪年上存在差异,但普遍指出周宣王在即位中期,确实停止了“籍千亩”的耕作与祭祀活动。
学术解读[编辑]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不籍千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动摇:
制度层面:籍田制度被废弃,说明依赖强制劳役的土地利用方式难以维持。
经济层面:部分学者认为,公田可能转为由农民租种,并向王室缴纳一定比例的实物地租,这意味着地租形式由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化。[8]
社会层面:随着土地逐渐以租佃形式经营,封建性土地关系初步形成,为西周向春秋时期的制度过渡奠定了基础。[9]
争议[编辑]
学界对“不籍千亩”的具体内涵尚存争议:
周宣王是彻底废止籍田耕作,还是仅停止公田的强制性劳役?
废止后是否已普遍实行实物地租?
租佃关系是否已经具有制度化特征?
这些问题因史料有限而难有定论,但总体上,“不籍千亩”被普遍视为西周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编辑]
^ 1.0 1.1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亩’。
^ 藉田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www.zgbk.com. [2025-08-22].
^ 3.0 3.1 韩东育. 《宣王"不籍千亩"刍议》.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88.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宣王是始弃帝籍,弗畋,立卅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
^ 司马迁. 《史记》 周本纪. 宣王不修籍于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 佚名. 《竹书纪年》 宣王. 二十九年,初不藉千亩。
^ 左丘明. 周语上. 《国语》. 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耕一墢,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王不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 张松. 中国古代的土地法--中国法学网. iolaw.cssn.cn. [2025-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6).
^ 赵光贤. 《从周代租税制度说到宣王“不藉千亩”——兼与李西兴同志商榷》.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1, (第三期): 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