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如期而至,想必无数高三学子都在紧张复习,心中难免浮现出那句耳熟能详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句口号不仅是对当今学子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更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的科举考试。古代的学子们同样有他们的‘救命稻草’,那么,他们是如何备考的呢?
古代的科举考试自隋唐时期确立以来,历经1300余年,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考试内容主要分为经、史、文、时务四大类,其中经史的死记硬背、文艺的格律要求、时务的策略应对,构成了学子们的复习重点。为了帮助学子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古代也出现了不少参考书和辅导资料。
首先,关于经史的备考,坊间流传着一些小册子,如《决科机要》和《精骑》,这些书籍为考生提供了应试的技巧和知识点,帮助他们在填空和翻译中获得高分。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就曾对这些小册子表示过不满,认为它们可能误导年轻学子。
而在文艺方面,古代考生不仅要考诗、赋、杂文,还需遵循严格的格律和声韵。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这一难题,宋代的礼部专门推出了《礼部韵略》,以指导学子们的应试作文。这种应试指导书籍,实际上就是古代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在时务方面,古代考试考察的内容更加复杂,涉及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考生的灵活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此方面的努力可谓典范,他闭关数月研究时务,最终不仅考取了第二名,还将自己的心得编纂成书,分享给后来的学子们。
随着科举制度的演变,‘五三’这一概念逐渐流行开来。古代的考生们常常手握一本黄背书,里面汇集了历年考试的优秀试卷和范文,成为他们应考的必备工具。这种现象引发了当局的不满,甚至一度禁止坊间的相关书籍出版,但这并未阻止学子们对参考书的需求。
此外,古代的书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像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等,成为了考前培训的热门场所。优秀的老师们通过严格的教学,帮助学生们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佳绩。晚清时期的路德更是名声显赫,被称为科举考场中的“考研政治肖秀荣”。
虽然古代的考试辅导书和培训班层出不穷,但我们必须明白,真正的成功来自于长期的积累与努力。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才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本所在。
在这条通往成功的路上,祝愿每一位即将踏入考场的学子,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